已阅读
他绰号“拼命三郎”立过9次特等功14岁入伍被称之为“兵王”
中央决定派出一部分优秀青年参加世界民主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国际青年节。
临行前,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设宴招待了代表团的全体成员。宴会在晚上举行,大家都按时到达。
毛主席坐在的一位小同志的身边,这位小同志受宠若惊。能够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和伟人共进晚餐,这是多少人的梦想。
“九次特等功!了不起啊!”还没等这位小同志开口,毛主席就拍着他的肩膀和蔼地说道。部队有一句话:“三等功站着领,二等功躺着领,一等功家人领。”
虽说早就听说在坐的青年个个都有两把刷子,但是这“九次特等功”多少显得有点夸张了吧?一般人拿个“一等功”就够吹一辈子,这是何许人也?
他叫张英才,绰号“拼命三郎”,14岁就已经成为了我军的一名战士,说他是“兵王”一点也不为过。
“报告主席!我是江西万泉人!”张英才似乎有点紧张,毕竟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的真容,话语里多少带点颤抖。
“山西人喜欢吃面食,不喜欢吃米,给这位小同志下碗鸡蛋面,要记得多放醋。”毛主席亲自对工作人员吩咐道。
“我应该感谢你们,你们才是人民的大功臣。”毛主席说完这句话,整个会场马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位兵王,拥有怎样的传奇人生呢?能够受到主席如此重视。
1925年,张英才出生于山西省万荣县,和当时大部分农民家庭一样,张英才出生时家里就比较清贫。
基本上每天早上张英才还没醒来,父母二人就已经走出了家门,前往地主的家里打零工,直到晚上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
当时张英才还没有灶台高,便承担起了家中的劳动,毕竟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照顾。
张英才后来回忆:“当年生活别提有多苦了,野菜都没地方去挖,因为早就被大家挖没了,经常一天只吃一顿饭。”
一到秋收季节,家里一桶一桶的小麦就要被父母送到地主家里。看到这种情景年幼的张英才更加不是滋味。
“孩子,你现在还小,跟你说了你也不懂,这就是我们农民的命。”父亲说出这话时,满眼都充满了无奈。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英才逐渐明白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到底是怎么回事。6岁的时候,张英才也成为了地主家里的一名短工,平时帮着地主家里放羊。
但是一个6岁的孩子怎么能干得了这活,第一次外出放羊,就跑丢了两只,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也都赔给了地主。
正好赶上有两年粮食收成不好,家里的米缸很快就见了底。无奈之下,母亲带着张英才和他的弟弟妹妹去地主家借粮食。
当时弟弟妹妹已经奄奄一息,只要给口饭吃就能挺过来,但是地主家的仆人还是将他们赶了出来。无论母亲怎么乞求,都无济于事。弟弟妹妹也因此被饿死了,从此他便对地主充满了仇恨。
饭都吃不上,更别提接受教育了。好在当时红军队伍来到了张英才的家乡,红军帮助农民们夺回了一部分土地,还开设了一所免费的学堂
这让张英才对红军充满了好感,于是就励志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而奋斗。但是当时年龄太小,只能在我军创办的免费学堂学习。
1937年,日军发动了“七七事变”,随着军队在太原会战中溃败,整个山西被日本人占领。
日本人在山西无恶不作,根本不拿百姓当人看。隔三差五就来村子里打劫,粮食、家禽、牲畜全部一扫而空。
好多猎人、民兵在野外依靠玉米地、麦子地做掩护,伏击过鬼子。鬼子得知情况后大怒,下令将路两旁的庄稼地全部烧掉,并且不许百姓再种庄稼。
山西的百姓很多都开始向陕西迁移,但是也有不少百姓安土重迁,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土地,张英才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日本人的暴行,张英才不止一次地找到校长表达自己参军的意愿:“校长,能不能给我一支枪,我要上战场打鬼子。”
“孩子,你还没鬼子的三八大盖高呢,怎么打鬼子啊?还是先把学上好,以后有的是机会打鬼子。”校长摸着张英才的头,耐心地给她解释。
张英才不是那种油盐不进的孩子,并没有胡搅蛮缠,而是刻苦学习,成为了学校里最勤奋的一名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参军的愿望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遥不可及。12岁的时候,张英才向父母表达了自己想要参加八路打鬼子的想法。
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张父非常反对这一想法:“我的好孩子,打仗可不是儿戏,到了战场上,子弹可不长眼。”
张母也随声附和:“是啊,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会死人的。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打仗的事交给军人吧,你要是死了,你爹我俩还怎么活啊。”
“爹娘,学校里的老师教育过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国难当头,怎么能坐视不管呢?”
毕竟张英才刚刚12岁,一时半会也当不了八路军,父母也就没在说什么。但是两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4岁的张英才已经到了能够参军的年龄。
张英才对于参军这件事非常坚定,无论父母说什么都动摇不了他。父母见他颇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也没再阻拦他。
“你小子既然去当兵了,就别去混日子。我宁可听说战死沙场,也不希望听说你战场上尿裤子。已经决定去了,就别给老张家丢人。”张父虽说有所不舍,但是也是个懂得民族大义的人。
母亲在张英才临走前,亲自煮好了20个鸡蛋,让他带到部队和战友们一起吃。那个年代,温饱都不能解决,20个鸡蛋可以算得上是笔“巨款”了。
从此之后,张英才便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毕竟年龄不大,首长也没有把他派往前线,而是让他做一些文职类的工作,主要负责部队的宣传后勤,这文职工作一干就是两年。
但是到了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我军前线士兵伤亡惨重,当时张英才所在的212旅也不例外。
由于前线缺人手,张英才就主动请缨前往前线。旅长孙定国也考虑到当时张英才已经进入部队两年多了,是时候让他上前线杀敌了。
“警卫员,给小张找把枪。”孙定国接过警卫员手里的枪,并且从弹药箱里抓了一把子弹放在张英才的兜里。
“上了战场可是和你平时打靶不一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虽说你是个两年的老兵,但是在前线你就是个新兵,这次我和你一起行动。”
当时正好赶上日军对我军岳南根据地展开了“大扫荡”,212旅为了阻击日军,把阵地设在了佛庙岭的高地上。
佛庙岭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日军连续几次冲锋都被212旅的战士们击退。别看张英才是第一次上战场,面对敌人的子弹丝毫不畏惧,第一枪就直接击倒了一名鬼子的排头兵。
日军见强攻不成,于是调来大炮和飞机对佛庙岭进行覆盖式射击。几颗炮弹落在阵地前,身经百战的孙定国让张英才传话:
“这是鬼子的试射,快让机枪连把装备搬到战壕里去,否则待会准成日军炮兵的靶子。”还没等孙旅长把话说完,一颗炮弹呼啸着飞来。
张英才眼疾手快,一把将孙定国放倒压在身下,炮弹炸起来的泥土几乎将二人活埋。等到二人爬起来时,发现嘴里、耳朵里全都塞满了泥土。
孙定国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之后,对张英才刮目相看:“你小子还真有种。”张英才来不及和孙定国寒暄,便跑去向机枪连传达命令了。
随后日军的飞机和大炮向阵地上倾泻了大量的炮弹,整个阵地被硝烟笼罩,张英才摸了摸地上的泥土,发现泥土都是热的。
炮轰过后,日军嗷嗷乱叫的向阵地冲来,张英才将刺刀安装好,一马当先地冲在前面。他仿佛是一只下山的猛虎,带领战士们冲进了日军阵中,见人就刺,颇具“赵子龙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风采。
在张英才的冲杀之下,日军的包围圈被撕开了一道口子,我军212旅趁机突破了日军的包围。如此情节,恐怕抗日神剧都不敢这么拍。
这一幕被孙定国看见,竖起大拇指感叹:“真是个‘拼命三郎’啊,谁说文官打鬼子不行。”这场战斗,张英才初露锋芒,但是自己也受了伤。
好在受伤并不算太严重,只是皮外伤,在医院养了几天后便重返部队。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让他受到了领导们的赏识,从此开始了他开挂的军旅生涯。
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蒋介石虽说与我党进行重庆谈判,但是暗地里却小动作不断。
军先是接管了全国日军占领的主要城市,收下了日军的大多数装备,还经常在我军的解放区制造摩擦。1945年8月中旬,阎锡山受蒋介石的指使,进犯我军的上党解放区。
、当即决定消灭这股来犯之敌,一来是为了打击军的嚣张气焰,二是为了我党在重庆谈判上能够有更多的话语权。
张英才当时已经被提拔为连长,当时参与了夺取长治的战斗。要想拿下长治,必须先拿下周围的关隘,张英才奉命配合部队拿下北关。
接到任务的当天晚上,便下起了瓢泼大雨,通往北关的路被积水淹没,张英才带着部队蹚着一米深的积水向北关进发。
副连长带着一排的战士从西北侧摸进了北关的关门,张英才也带着二排、三排到达了城门之下。毕竟当时天降大雨,又是漆黑的夜晚,敌人并未发现他们。
张英才和战士们无声无息的解决掉了制高点上的哨兵,并马上控制了几个射界开阔的位置。由于此时距离敌人太近,最终还是被敌人发现。
“谁?口令!”敌人大声呵斥道,同时将探照灯转了过来。张英才见已经暴露,一不做二不休,一枪打掉了敌人的探照灯,之后就是10分钟的激战,楼房上的敌人被全部消灭。
张英才继续带领部队清扫附近的敌人,占领了几个院落。但是友军并没有及时跟进,目前张英才连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
枪声引来了敌军,他们迅速被大量敌军包围。几次试探性攻击之后,敌人损失惨重,于是决定暂时监视被张英才连占领的几个院落,等天亮后再发动攻击。
张英才马上命令战士们抓紧时间,将几个院子之间的墙壁凿开几个大洞,这样全连的部队就都连成了一片,副连长带领的一排也将房屋都打通。
仅仅一个晚上,几个院落被改造成的坚固的战斗要塞。不仅房屋都互相联通,还挖好了好多隐蔽的地道,用来防御敌人的炮击。
天刚蒙蒙亮,敌人果然向张英才连占领的几个院子发动了进攻。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老旧的民用房屋早就已经被我军的战士们改造。
阎锡山的部队进入院子后便开始找不着北,这些民房上到处都是射击孔,第一次派出的100多人连我军的影子都没看见就被消灭。
随后军开始加大进攻力度,派出了更多的人。但是张英才连利用房屋构筑的阵地就像是“八卦阵”,我军利用各种通道,经常出现在敌人的侧后方,然后发起攻击。
进来几百人,出去几十人。军见强攻并不奏效,于是调来了大炮,试图将所有房屋夷为平地。
但是张英才带领战士们躲进了事先挖好的地道以及隐蔽工事中,的炮弹除了炸坍几座建筑,对我军造成不了实质性伤害。
军见张英才连所坚守的几座建筑已经成为了一片残垣断壁,以为他们都已经被消灭,于是重新组织进攻。
张英才和战士们从地道里爬出,利用被摧毁的建筑做掩体,阻击敌军的进攻。敌人没有想到区区几个院子居然还有这么多共军存活,他们被打个措手不及。
于是这一天基本就是保持这样的节奏不断的循环:敌人炮轰,我军躲地道,敌军进攻,我军出来反击,敌人被击退。
这样的循环从白天到夜里,张英才带领部队打退了敌人22次进攻,毙敌300多人,敌人始终未能攻破张英才连的阵地。
我军为了表彰张英才连,在火线战报上刊登了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并授予了他们“钢铁九连”的称号(张英才连为57团9连),张英才也被授予了人生第一个“特等功”。
由于这次战斗中,张英才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才能,他被破格提升为营长,此时的张英才仅仅22岁。
张英才不光指挥能力出色,带兵也是把好手。他手下的一个营各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成为了我军的一支尖刀部队。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作为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役在粟裕的指挥下,将运动战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黄维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有一次我军在与黄维兵团的一次作战中,将这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团团围住。
有一次,张英才接到任务,负责阻击敌人的突围。可是谁也没想到敌人这次集结了众多兵力,除了两个师正在全体突围,包围圈外的连个旅也前来增援。
敌军人数总共有两万多人,而张英才的“钢铁营”只有500多人。张英才马上命令部队修筑工事,准备与敌人进行战斗。
敌人不仅人数众多,装备也是十分精良,除了大量重炮之外,还有24辆坦克以及12辆装甲车。这样的装备即使是在军队中也算得上是精锐。这种仗让谁来指挥也不可能取胜,但是张英才却偏偏不信这个邪。
面对这种局势,张英才的策略就八个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决定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利用运动战阻击敌人。
“我们打的就是精锐”,张英才身先士卒,拿起冲锋枪冲在最前线,战士们受到他的影响,士气大增,无一人后撤。
面对数量优势的敌军,全营战士们在张英才的带领下,直取第十四军指挥部,敌军军长熊绶春被击毙,失去指挥中枢的第十四军马上陷入了混乱。
张英才以劣势兵力与敌人周旋,对敌人薄弱的节点果断出击,几百人的兵力把第十四军搅的天翻地覆,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打死打伤军数千人,以一个营击溃了一个师。除此之外,张英才营还俘获了3000多名敌人。
这场战斗之后,张英才营被授予了“钢铁营”的称号,他自己也被授予了“特等战斗英雄”的称号。
这种“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魄力深受毛主席的赞扬。毛主席曾经夸赞张英才:“你比关云长还要厉害啊。”
新中国成立后,张英才一直在部队工作。在1955年大授衔时,他被授予了上校军衔。张英才先后担任中国人民13军副军长、50军副军长。
为了表彰这些战斗英雄在革命战争时期作出的贡献,我国召开了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一共有358人参加,在400多万战士中,获得三次以内“特等功”的只有77人,而张英才一生获得了9次“特等功”,在400多万中仅此一位。
随着战争的结束,对于来说已经不再具有立下“特等功”的条件,所以张英才这种“兵王”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毛主席曾经四次接见他。
俗话说的好,虎父无犬子。张英才的三个孩子都继承了他的红色基因,长子从军之后成为了军队的专业人才,担任过联合国驻柬埔寨军事观察员。
次子考入了空军飞行学员,并且凭借出色的飞行技术成为了一级飞行员,始终保卫着中国的领空。
小女儿同样巾帼不让须眉,是我军作战指挥专业的第一名女研究生、第一位女作训参谋、第一位女副团长。她的著作《论一体化指挥》甚至得到了钱学森院士的表扬。
张英才戎马一生,子弹绕着他走,多次在鬼门关前徘徊。但是英雄也是肉体之身,他能打败敌人,但是却打败不了衰老。
2017年7月13日晚上,“兵王”张英才在总医院病逝,享年93岁。
老兵不死,但是会逐渐凋零。虽说张英才已经离开了全国人民,但是他的精神永远留在的队伍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