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
奋楫争先 勇往直前——2023年主编寄语
2022年初,“科技冬奥”成就了一场令人惊叹的冰雪传奇,也开启了2022年中国科技的成果大展。这一年,“夸父一号”收获首批太阳观测科学图像,“墨子号”实现1200 km地表量子态传输,国产大飞机C919正式交付市场,神舟十四号、十五号载人飞船圆梦苍穹,中国空间站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福建舰”“广西舰”正式入列,……上天、入地、下海,一系列国之重器频仍亮相。在科技的广宇,突破和进步不断产生,但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超级难题也从不曾间断:新冠疫情的持续呼唤着相关学科的创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诘问着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不可预测的极端场景考验着城市的运营调度能力,……。但时代永远不负先行者、坚守者,且看勇者已跃跃欲试,2023年基因编辑疗法将迎来新突破,新的“宇宙之眼”有望开启,6G技术发展驶入快车道,向太空“进军”按下“加速键”,2023值得期待!
2022年,中国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科技政策亮点频出、扎实落地,科技创新事业备受重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让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有了更加可靠的制度保障;《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对科技人才评价提出了新的量化考核评价指标;《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直面青年科研人员的痛点问题,以实际措施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结果,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继续攀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科技创新作为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必将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活力四射,未来可期!
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出版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内容资源。长期以来我国专业出版水平不高,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状况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家从战略部署、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取得一定实效。4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继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以来,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的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一些头部期刊和出版集团已经在融合出版、高层次出版方面走到世界前列。
《中国机械工程》近年来围绕国家制造战略,追踪学科前沿,把聚焦重大工程、策划专题出版、组约高水平原创论文作为期刊提升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探索“一次生产、多维度传播、多元化服务”的出版新模式,提升知识服务水平。2022年度,《中国机械工程》着力推进主题出版工作,出版了6个专辑(水路交通装备与智能系统,清洁切削,制造质量智能控制与高性能检测技术,极端环境表面工程,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工程与精益生产管理,新一代智能设计)和1个专栏(磨粒技术)。依托专辑出版积累的专家资源和学术资源,举办了两次机械人学堂活动——“2022年清洁切削技术前沿论坛”和“2022年极端环境表面工程青年论坛”。切实的措施给期刊带来正向的反馈,促进了品牌影响力的提升。2022年《中国机械工程》获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和湖北省科技期刊楚天卓越行动计划之楚天领军期刊项目资助,各项指标也持续提高。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会刊,我们使命清晰、责任重大,但作为中文单刊,我们目前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对政策导向和学科发展水平依赖程度较高,缺乏好平台、好渠道进行国际化传播,难以吸引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出版人才。但是如何扭转颓势,唯有脚踏实地,奋勇向前。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22年,《中国机械工程》顺利完成了编委会的换届工作,并成立首届青年编委会,未来,会刊将在第六届编委会和第一届青年编委会的带领下,从国家需求、行业需求、读者需求入手,深度挖掘中国首创、中国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组织学术界与企业界共同参与的深度交流的专题论坛,利用新兴媒体进行定制化、专业化宣传,提高期刊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指导性和引领性作用,全力提升内容价值,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核心期刊品牌。2023年,会刊将重点关注以下报道方向:高端装备设计与制造、高性能制造、机械可靠性工程、智能设计与制造、绿色低碳设计与制造、核心基础元器件、多学科交叉融合等。
旧岁尘烟存记忆,新年景象壮豪情。回首过往,我们在这一年取得了突破,收获了信心;展望未来,我们也必将以行远自迩、踔厉奋发的姿态向着新的征程不断迈进。
笃定远方,风雨兼程——《中国机械工程》2019年主编寄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